冯博一:关于策展和策展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思考
独立策展人、美术评论家,并兼任何香凝美术馆、金鸡湖美术馆艺术总监。致力于中国当代实验艺术的策划、评论、编辑等工作。撰写有几十万字的论文、评论文章。是中国目前最活跃的独立策展人和评论家之一。
在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中,展览和展览策划本身已构成当代艺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这一系统链接环节,其作用与影响已获得广泛的共识。以往对艺术作品及艺术家的时代处境,以及成长经验与记忆,乃至艺术家个人性格等的研究发掘,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研究方法,而将展览和策展人的工作与艺术创作关系纳入到当代艺术史中加以研究论述,则丰富了视觉艺术研究的视野。同时,策展人的工作能量与作用也使展览策划愈来受到关注、重视与追随。当我询问美术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未来发展方向时,大部分都表示愿意从事策展人这一行当,包括近些年艺术展览的风起云涌,都说明了展览与策展在当代艺术发展中的有效性影响。
我一直以为策展人与艺术家对待艺术的态度、思路与方法论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艺术家个人在创作上无论是“为人生而艺术”,还是“为艺术而艺术”,大致都是对传统文化、当代文化的立场与态度的显现,并结合历史、社会文化的资源与自身的处境,以及个人的成长经验与生存记忆,在艺术表现上寻求一个切入点,也就是文化的、现实的针对性,并利用不同的媒介材料和语言方式,言说他/她的思考,他/她的追求,他/她的判断,他/她的情感等等。艺术家是通过个人认知的个性化方式表达对世界和人自身的看法。策展人是面对纷繁的历史、当代文化,艺术家的创作分析,乃至个人的考察、思考、研究的范畴,试图通过展览的主题、策展的理念和展览本身,包括撰写的展览论文、画册文本的编辑等等,提示出自己对艺术对文化的一种观点。只不过策展人的认知是通过其策划的展览来给予支撑和呈现的,而这个或者是个展或者是联展的展览又是由艺术家的若干作品来构成的。也就是说展览本身是策展人“创作”的一件“作品”。记得老栗与徐冰的一次对话中,老栗说徐冰跻身于西方艺术系统只不过是西式大餐中的一碟春卷,徐冰反诘道:“你也是吧。”可以看出艺术家与策展人及批评家的身份、位置基本如此。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界有许多人在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之间不断转换身份而出现的现象。
当然,还是略有区别。艺术家可以只对自己的创作和作品负责,尽管还需要与评论家、策展人、画廊、藏家等打交道时的策略考虑,但艺术家不必像以往那样仅依靠画廊的推介,因为现在艺术家发展的渠道与机会亦是多种多样。而策展人需要忙活的就更多一些,其所面对的问题和头绪更复杂,包括:经费的筹集、展览场地的落实、艺术家作品与方案的调整、各位艺术家作品摆放的协调、展览的整体布置、画册的编辑、宣传的推广,甚至与布展工人、运输、保险公司的纠缠等等。如果用一个不甚恰当的比喻,艺术家像是电影中的演员,把角色演好即可,而策展人更像是拍摄电影的导演,需要对影片的整体把握。
策展人受到追捧,是因为其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这个话语权与其学养、造诣、学术判断和工作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也与其的人脉储备以及给艺术家造就的机会有关联。策展人邀请谁来参展意味着某种学术的商业的机会的来临。而艺术家创作的作品的出路,就是发表、展示和收藏,这是不言而喻的功利性目的。所以,艺术家总是趋之若鹜地围绕在策展人的周围,而策展人在江湖中各立山头,也就造成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的策展行当充斥着各种“垃圾”展览,或许一些所谓的策展人就是这些垃圾的制造者。这些年来中国艺术展览策划状况的混杂,尤其是艺术市场的火爆导致了艺术江湖尔虞我诈的博弈。其实,资本或财富本身是个中性词,没有问题,关键是获得和消费这些资本财富的运作方式是否正当。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每当好的季节或周末或有大的艺术活动之际,各种展览信息铺天盖地,甚至你的手机短信和邮箱都要被发爆了一般。人人都感叹展览频繁,以至于都感到看不过来的厌烦。展览和策展人的泛滥类似于我们曾经的工农业“大跃进”,而静下心来仔细回顾,却又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好展览,或许真正深入探讨问题的学术型的,并值得你进一步思考的展览,在良莠不齐之中被相互抵消而难以脱颖而出。如同我们混乱的艺术市场一样泥沙俱下,滥竽充数。
至于策展的类别与形式,可以是有关视觉历史的,可以是个案的,也可以是对现时创作状态进行学术梳理的等等,多层面地展开。同时,我觉得一个准备充分的展览,策展人将通过参展艺术家的不同作品提示出在创作中某一层面与方式的结果与问题,提出问题预示着艺术家创作产生了某些问题,目的不仅是使观者清晰和明确,更是为了引起关注与讨论,并尝试着解决面临的问题。倘若一个展览能够推出若干个有创作潜力的艺术家,并预示着某种创作趋势与思潮的产生,那么在我看来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展览。这个展览中的作品,当从艺术家的工作室运抵展览空间时,作品与作品之间、观者与作品之间将会产生类似于化学反应的语境与联系。这既是艺术作品在工作室的独立性移植到展览现场后,与其他作品发生视觉的和审美的关系新的语意的产生,也是构成展览整体视觉效果的关键所在。其实这涉及到展览的空间布置与摆放问题。我始终认为布展本身绝不是随意摆放,而应该是完整的展览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包括画册文本、海报请柬等细枝末节,它们既是独立的也是锦上添花的相互裨益的作用,由此才会构成展览的丰富与精彩。
这是我作为策展人多年策展的思考与经验之谈,是我试图追求的策展方向,抑或也是我对展览与展览策划的理想化期待。
谭伟波:受大经济环境的影响,目前珠宝玉石行业也处在整体回调和重新洗牌的阶段。与以前相比,市场上的短线炒作行为已经大幅减少,原因一方面得益于黄龙玉市场的不断成熟和专业化,在充分竞争的状态下市场开始优胜劣汰,另一方面,随着藏家群体的不断扩大,一些审美能力较强的玩家在行业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带动了藏家群体鉴赏能力的整体上升。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个新问题,即黄龙玉的收藏门槛也在急速提高,近年来藏家已明显可感觉到,要想用便宜的价格买到一件收藏级的黄龙玉越来越困难。
小编:撇开价格不说,如何凭外观找到品质最好的黄龙玉?
谭伟波:从科学理论的角度来说,玉石的评价模型可理解成五方面,即美丽、特别、值钱、好玩、文气。实际操作中,黄龙玉品鉴赏也和其它玉种一样,遵循“玉石黄金律”。因为色与水是一对客观矛盾体,色重则水弱,水透则色浅。我们一般认为,只有色、水关系符合黄金分割律,即当色为6—7分,水为3—4分时,玉石最美。甚至从颜色上,我们也可以黄色为主,混搭其它颜色进行黄金分割上的把握。
小编:如何对黄龙玉的实际市场价值进行认定?
谭伟波: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目前的行情来看,笼统来说,品质、等级处在同一档次的情况下,黄龙玉的价格与和田玉有5倍的价差,譬如同等级的黄龙玉与和田玉,前者卖100万,后者大概就要500万。在黄龙玉内部来说,假使其它条件一致,红色比黄色贵五成,黄色又比白色贵五成。因此能用相对低点的价位,收到优质玉石。
【冯博一:关于策展和策展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思考】相关文章:
- 上一篇: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十四探——白石与外
- 下一篇:陈志平:人与文是书法的根基(图)